今天是   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
扫黑除恶
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12309客户端二维码
12309客户端二维码
 
当前位置:首页>>媒体播报
【影评】一名基层检察人员眼中的《以法之名》
时间:2025-07-04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 【字号: | |

【影评】一名基层检察人员眼中的《以法之名》

电视剧《以法之名》以司法系统的“刀刃向内”为切口,大胆突破传统扫黑题材的尺度边界,展现了检察人员自我革命式的反腐斗争。该剧以冷峻的镜头语言和扎实的司法细节,完成了一次对法治信仰的庄严致敬。

当镜头掠过办公桌上半人高的案卷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道具,更是基层检察院的生存图鉴。剧中那些反复出现的细节——检察官口袋里随时取用的胃药、电脑屏幕上24小时未关闭的电子卷宗系统、会议室里冷掉的盒饭……共同构成了司法工作者真实的“超载日常”。

剧中洪亮(张译饰)对涉黑案的追查,精准还原了基层检察官的工作常态:从一桩非法采矿案入手,抽丝剥茧发现背后政商勾结网络。例如,在审查账目时发现“劳务费”实为行贿款的细节,正是基层检察官“证据敏感度”的体现。这种“从微末线索撬动大案”的叙事,恰似一柄精准的手术刀,是基层司法工作者“用显微镜办案”的写照。

《以法之名》开篇便以基层检察官洪亮发现同事受贿证据的戏剧性场景,撕开了司法系统“灯下黑”的残酷现实。检察官谢鸿飞(郝平饰)利用“合规审查”拖延案件,映射现实中“以程序空转消解实体正义”的隐蔽手段。剧中反复出现的刑事诉讼法条文特写与角色行为偏差形成的反差,恰恰呼应了现实中“三个规定”执行难的困境。当反腐利刃最终斩向“自己人”时,剧集没有简单歌颂胜利,而是留下开放式结局,暗示这场自我革命远未终结。

剧中反复出现的检察院门厅国徽镜头,恰似基层司法工作者的精神图腾——它既是荣耀的象征,也提醒着“每一起案件都是公众对法治的信任投票”。

当严格适用法律可能导致显失公正时,是坚持“法条主义”还是寻求“实质正义”?这种困境在基层司法实践中尤为突出。比如面对受胁迫参与的未成年人,是机械地提起公诉,还是综合考量其主观恶性与社会修复可能性?剧中郑雅萍(蒋欣饰)这一角色,作为公诉人,她起初机械遵循“量刑建议规范化”,但随着案件办理,她意识到机械司法的局限性,这一转变呼应了近年检察机关的司法理念变革,揭示法律条文与人文关怀的辩证关系。

《以法之名》的可贵之处,在于它既未将检察官神化为正义超人,也未堕入“体制黑暗”的简单批判。通过乔振兴(是安饰)这样的配角——一个因坚持取证而被调离的检察官,揭示了司法改革中“人”的关键作用。

《以法之名》展现了检察机关从“犯罪追诉者”向“社会治理者”的角色拓展,生动诠释了检察官办的不仅是案子,更是别人的人生。


来源:检察日报正义网


版权所有:江西省遂川县人民检察院

工信部ICP备案号:京ICP备10217144号-1

技术支持:正义网

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